当古老的石家庄井陉拉花遇上现代健身科学,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由石家庄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会长张晓旦团队创编的拉花健身秧歌《花千树》,近日正式入选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推广示范套路,这也是河北省参评该项目以来第一次入选。这项融合国家级非遗技艺与现代运动科学的创新成果,将以全民健身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书写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新范式。
破茧 土木工程师的非遗改造实验
伴着欢快灵动的音乐,人人一手执扇一手拿帕,舞着,扭着……井陉拉花中走、扭、摆的技巧,与现代体育运动的跑、跳、蹬、举以及肢体的拉伸运动完美结合。2月25日上午,石家庄市全民健身中心,64岁的张晓旦带着30多人的团队进行排练。临近12点,队员们还不肯下课,缠着张老师要求再多指点10分钟。
张晓旦教授拉花健身秧歌《花千树》
去年8月8日,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面向全国征集社会体育指导员推广示范套路,在近日公布的评选结果中,石家庄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会长张晓旦团队创编的拉花健身秧歌《花千树》,从众多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被选定为健身秧歌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推广示范套路。2月14日起,参评作品已正式在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进行网络推广。眼下,张晓旦团队正马不停蹄地开展8人、12人、16人的套路排练,以便为健身爱好者呈现更完整的套路示范,为全国培训推广活动做准备。
拉花健身秧歌《花千树》,创意源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它以元宵节为主题背景,以河北三大民间秧歌舞蹈动作元素为基础,结合健身秧歌创编而成,极具河北地域特色。《花千树》主体部分由搭提横扭、十字平扭、玉壶光转等12组动作构成。整体结构布局均衡,张弛井然,运动负荷、速度、节奏遵循人体自然运动规律。
排练中的张晓旦一遍遍提醒着动作要点,言语轻柔但语气中带着工程图纸般严谨:“我们这是健身套路,既要保证动作美感,又要展现其锻炼价值,所以动作一定要到位,角度要卡准,力度也要拿捏适度。”这个细节折射出《花千树》的独特基因。
作为项目创编人,张晓旦的双重身份颇具戏剧性:职业是大学建筑学教授,还是土木工程的高级工程师,业余时间又化身非遗研究员,产出颇丰。过去17年的时间,张晓旦以大学教授严谨、创新的精神,系统整理了井陉拉花现存的传统套路,建立动作数据库,最终筛选出“迎风扇”“雁南飞”“下扇”等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动作单元,同时还吸纳了昌黎地秧歌、沧州落子等有代表性的河北民间舞蹈中的动作元素,创编了15套拉花秧歌,并屡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大奖。
蝶变 从民间舞蹈艺术到科学健身体系
井陉拉花属于北方秧歌,已传承千年。改革开放后,井陉组建一支拉花艺术团体,在当地招收学员,十几岁的张晓旦就是第一批优秀学员之一。3年的系统训练,拉花早已融入他的血液。
进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任教后,张晓旦在校园建起大学生拉花社团。2008年他开始尝试将拉花元素融入到健身秧歌里。作为一项单项体育运动,健身秧歌有创编要求和竞赛规程,“时间、规定动作,动作的空间结构,队形变换都有要求。”张晓旦介绍,科学健身与凸显民族文化是他的首要目标,“科学合理地使用各个关节和肌肉的运动多重性,并注重时空变化的丰富性。”
拉花健身秧歌是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张晓旦的拉花健身秧歌创编团队里,还有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体育运动方面的专家、教授。健身秧歌融合了拉花动作之后,如何在保留美感的同时,起到相应的健身作用,同时又保证较高的运动安全性,他们一边进行理论研究,一边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摸索。不夸张地说,拉花健身秧歌中每一个动作都有讲究,都以科学健身的理念作为支撑。
河北师大体育学院教授王淑英说:“拉花健身秧歌在创编的过程中注重了素材选择、动作编排、运动负荷、成套动作结构的科学性。在实践中,不同人群参与运动后的心率在108-145之间,是非常好的有氧运动。”
燎原 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普及
66岁的赵春改一遍遍认真练习着《花千树》“玉壶光转”组合动作。这位退休会计如今已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仅从这项运动中获益,也成为拉花健身秧歌的忠实传播者。
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个清晨,赵春改与朋友在西清公园跳广场舞,偶遇晨练的张晓旦正在扭井陉拉花。“当时压根不知道这是拉花,就觉得很有特色还很美,就跟张老师说想学,他很痛快地答应了。”从那时起至今,她跟着张晓旦一路学了下来,原来成天感冒、走路平衡性不佳总摔跤的她切实感受到了身体的变化,“扭拉花健身秧歌,全身都在动。只要你做到位,对腰椎、颈椎和膝盖等都有好处。”
从张晓旦2008年开始将井陉拉花动作元素融入健身秧歌,到2010年在石家庄市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面向全市推广,再到2025年拉花健身秧歌《花千树》被选定为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推广示范套路,学习拉花健身秧歌的人超过6位数。而像赵春改一样,从健身爱好者成长为持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多达11287人。在非遗与健身的融合方面,石家庄市体育局始终如一地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数个“赵春改”就像火苗一样,以星火燎原之势,带动起更多的人从健身秧歌中获益,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学习拉花这种古老的民间技艺。
2019年,张晓旦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工作者。2020年他在石家庄市体育局指导下,成立了“石家庄市蒲公英科学健身指导团”,带着拉花健身秧歌、健身操舞,带着科学健身的理念走进人民群众,在公园广场、企事业单位、校园、社区及乡村开办公益课堂与讲座。至今,累计培训指导3000余人,直接受益群众达30000余人。
除了线下的推广,张晓旦和拉花健身秧歌人,还积极利用现代化手段在线上传播,把太行山麓的古老舞步传向远方。
共振 文化基因的现代性转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祖先留下的财富,必须服务社会、造福百姓。”中国民协顾问、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郑一民表示,“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当前“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更是通过创新与融合,让其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活力的重要实践。拉花健身秧歌《花千树》入选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推广示范套路,就是这一实践的又一个典范。
“此次入选不仅表明‘非遗’代表性项目是国人的乡愁,也是我们创造和创新新时代文化的重要资源。拉花健身秧歌能受到大众欢迎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是石家庄人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成果,也是石家庄人勇于创造精神的生动写照。”郑一民说。
《花千树》也完成了“非遗”传承的“三重跃迁”:从单一艺术形态向复合文化IP转型,从地域民俗向全民健身升级,从手口传承向数字传播突破。这种创新范式正在产生裂变效应:石家庄井陉的“拉花+太行古村”匠心“非遗”传承游成为河北知名的“非遗”路线游;成功举办中国·石家庄拉花健身秧歌交流展示大会;万人井陉拉花成功申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以现代需求重构传统元素,每个健身秧歌爱好者的“雁南飞”动作,都承载着古老传统文化飞向更广阔的未来。
(来源:燕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