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竞技体育成果丰硕,竞技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在东京奥运会上,我市运动员取得2金1银的优异战绩,实现了石家庄奥运史上个人项目金牌“零”的突破。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我市运动员获得6金2银9铜,金牌和奖牌总数占全省的1/3。在2021年河北省年度赛事中,我市共获得291枚金牌,居全省第一,超第二名127枚。在河北省第三届冰雪运动会上,我市斩获63枚金牌,位列全省第一,比上届增长了7倍,打了大的翻身仗。竞技成绩全面发力,各场校和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刻苦训练、奋勇拼搏,用金牌和成绩说话,在全省形成“碾压”态势。同时,石家庄福美获中超五人制足球联赛季军;石家庄功夫足球成功冲入中甲,这是时隔两年之后,石家庄球队再次征战中甲职业联赛;我市女子排球队夺得第九届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联赛排球比赛冠军,男子篮球队获得中国高中联赛亚军。
(二)成立新的场校,厚植体育事业发展新根基。成立了石家庄市冰雪与足球运动推广训练中心,成为20多年来新增的又一局属场校,至此局属场校增至8个。中心的成立,是全市体育系统的一件大事,开拓了体育事业发展新空间,对推动冰雪运动推广普及,实现省会足球振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体教融合深入推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出台《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了体育运动学校、少年儿童业余体校、中山少年业余体校、石家庄学院体育学院4所石家庄市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体育运动学校被评为了河北省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设立了市级康复科研中心。新命名了29所市级冬季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开展了我市2020-2021周期河北省冬季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俱乐部申报工作,推动省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基地建设。
(一)加大扶持,激发体育产业内生动力。抓好《石家庄市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落实,加大对体育产业和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好相应奖励政策。
(二)积极培育,打造精品拳头产品和项目。在“河北体育用品制造十大品牌”评选活动中,我市推荐的五龙体育、英利奥成功入选。在河北省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中,石家庄市体育局获得优秀组织奖,英利奥获银奖,五龙体育、顽石体育获铜奖。目前,全市体育赛事服务公司达93个,体育服务业态快速发展。
(三)活跃市场,积极拉动体育消费。开展2021年体育惠民消费季活动,全市29家体育企业开展了88项优惠活动,让利金额7200余万元,占全省总额的51.4%。据估算,约有5万名群众参与,大大拉动了体育消费。
一年来,全市体育系统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团结就是力量”专题学习教育,坚决捍卫“两个确立”,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局系统“树正气、强作风、争上游”活动,广大干部职工心气顺、干劲足,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工作成效大幅提升。在“三重四创五优化”活动中,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成为全市首批完成民生实事的单位之一;在“三基”建设年工作上,提前完成各项工作,得到了市“三基”建设年领导小组的通报表扬;在冰雪运动推广普及和宣传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冰雪赛事活动和典型人物连续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中央媒体密集报道,提升了石家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全市政府公文质量评比中获前列,受到市政府的表彰;在全市政务公开工作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单位;在信息报送工作中,全年被采纳信息近40篇,居全市前列。石家庄市体育局教练员刘新会荣获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省委表彰;社会体育指导员张晓丹等被选为冬奥会火炬手,火炬传递保障工作圆满成功;多名学生、体育志愿者和先进模范代表参加了冬奥会开幕式演出,相关体育协会优秀裁判员参加了冬奥会执裁和保障工作,为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贡献了石家庄力量。
2022年,全市体育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体育事业和体育工作的安排部署,出实招、下实功、强实效,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打造运动之城、体育强市、活力石家庄,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开展全民健身方面,推动出台《石家庄市全民健身条例》并狠抓落实,广泛开展“全城热练”品牌系列赛事活动,进一步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与省会城市相匹配的体育赛事服务保障体系。积极承办国内、国际高水平赛事,深入推动冰雪运动推广普及,大力开展棋牌等智力体育活动,广泛发动体育协会和社会力量,全面激发群众体育运动参与热情,争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在提升竞技水平方面,科学训练、全力备战,力争在河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上实现金牌、奖牌、总分三个第一“七连冠”,持续保持竞技成绩全省“碾压”态势。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全面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健康发展。
——在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加大对体育产业和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相应奖励政策,培育壮大一批体育产业“小巨人”“隐形冠军”。研究制定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繁荣竞赛表演、体育旅游、品牌赛事等新业态,用体育点燃城市活力引擎。做好校外体育培训标准制定和行业监管工作。
——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制定《居民住宅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设计导则》,推动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充分利用拆违腾退空间、街头路边空闲地等,高标准建设200处以上球类场地,见缝插针建设1300处以上健身设施、70公里健身步道,高质量完成市全民健身中心(网球馆)、市足球青训基地建设,尽快启动市青少年轮滑训练基地、市青少年棒垒球训练基地等一批重点体育设施建设。